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**

初秋的北京,微风拂过城郊的一处击剑馆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场馆内,一群年龄不一的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,面罩下的眼神专注而明亮,他们或练习步法,或挥剑攻防,汗水浸湿的衣领映衬着蓬勃的朝气,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场景中,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——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她穿梭于剑道之间,时而俯身指导年幼学员的动作,时而与教练低声交流,目光中满含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期待。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: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“击剑不只是一项竞技体育,更是一种教育方式,它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,如何坚守礼仪,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对抗中保持冷静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道,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核心成员之一,她多年来致力于推广青少年击剑运动,尤其关注后疫情时代孩子们重返剑道的心理与体能适应问题,她指出,近年来,随着社会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,击剑这项曾被视作“小众”的运动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,成为许多家庭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选择。

王钰的职业生涯与击剑紧密相连,自幼接触这项运动,她曾在国内外赛事中屡获佳绩,退役后转而投身于击剑普及与管理工作,她坦言,自己最初是被击剑的“优雅与智慧”所吸引。“击剑像一场动态的象棋,每一步攻防都需计算与直觉的结合,它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,更能塑造孩子的性格。”她回忆道,许多学员初入剑馆时羞涩内向,但经过数月的训练,逐渐变得自信从容。“这种转变,正是体育教育的意义所在。”

2020年以来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对击剑运动造成了显著冲击,场馆关闭、赛事暂停、训练中断,许多孩子被迫离开剑道,转而面对屏幕上的虚拟课程,王钰指出,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技能水平,更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。“击剑是一项高度依赖实战与互动的运动,长时间的隔离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,甚至对运动失去兴趣。”为此,北京市击剑协会在恢复训练后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,包括心理疏导课程、分级训练计划以及趣味性活动,旨在帮助学员重新找回对击剑的热情。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: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“我们的重点不是急于追回‘失去的时间’,而是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。”王钰强调,协会在设计中特别注重趣味性与包容性,针对低龄学员,教练团队引入了游戏化训练模式,将基础动作融入故事场景;对于高水平青少年选手,则通过模拟实战和团队对抗赛激发斗志,协会还联合学校与社区,开展“击剑进校园”活动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这项运动。“击剑的魅力在于它既能培养个人能力,又能促进团队合作,我们希望打破‘精英运动’的刻板印象,让它成为每个孩子触手可及的成长伙伴。”

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,来自海淀区的一名小学员家长分享道,她的孩子原本性格急躁,经过半年击剑训练后,不仅体能明显提升,还学会了在比赛中控制情绪。“击剑让他明白,胜利需要耐心与策略,而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。”类似的故事在王钰的走访中屡见不鲜,她提到,许多孩子重返剑道后,不仅技术稳步恢复,更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专注力。“这正是体育育人的价值——它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。”

除了基层推广,王钰还专注于击剑运动的规范化与创新,她参与修订了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训练大纲,强调“技术与品德并重”的原则,在新大纲中,礼仪教育被列为必修内容,学员需在每节课前向教练、对手和剑道行礼,培养尊重与感恩的意识,协会引入科技手段辅助训练,如利用传感器分析动作数据,通过视频回放复盘比赛,帮助学员更直观地理解技术细节。“传统与创新结合,才能让击剑在新时代焕发活力。”王钰说。

对于击剑运动的未来,王钰充满信心,她指出,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临近,击剑项目的关注度持续升温,而中国击剑队在国际赛场的出色表现也激励着更多青少年投身其中。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冠军,更是构建一个健康的击剑生态——从兴趣启蒙到专业晋升,每个环节都应有科学支撑。”她透露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,将击剑纳入课后服务选项,并推动建立区域级青少年联赛体系,让学员在竞技中收获成长。

夕阳西下,剑馆内的训练声渐息,孩子们脱下装备,脸上洋溢着运动后的满足,王钰站在剑道旁,注视着这一幕,轻声说道:“击道如人生,有进有退,有攻有守,我们能做的,是为孩子点亮一盏灯,让他们在剑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。”她的身影与这片充满希望的场景融为一体,仿佛在诉说一个不变的真理——体育的本质,终归于快乐与成长。

在未来的日子里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携手教练、家长与社会力量,为青少年击剑运动铺就更广阔的道路,而无数孩子手持长剑的身影,终将汇聚成一股流动的星河,照亮中国体育的明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