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喧嚣与静谧交织处,哥伦比亚大学灰石砌成的图书馆与爬满常春藤的学院建筑群间,人们很难将一位曾身披国家队战袍、在国际剑坛上叱咤风云的击剑运动员,与埋首于故纸堆、追寻思想火花的莘莘学子联系起来,费若秋,这位曾经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正悄然行走于此,开启了他人生中一段截然不同的征程——在哥大攻读硕士学位,我们有幸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,探寻他如何从剑道的闪光灯下,转身步入学术殿堂的宁静深处,以及这两段看似迥异的人生经历如何在他身上交融、升华。
巅峰转身:告别赛场的深思
采访约在哥大附近一间充满学术气息的咖啡馆,费若秋准时出现,身形依旧挺拔,褪去了赛场上那股逼人的锐气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儒雅的气质,点上一杯黑咖啡,我们的对话从他决定退役、重返校园的那个关键节点开始。
“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在运动生涯的黄金年龄选择离开。”费若秋微微沉吟,目光投向窗外,“击剑给了我太多——荣誉、历练、世界各地的朋友,但内心深处,我一直有种渴望,想去探索赛场之外更广阔的世界,想系统地学习,填补某种知识上的‘饥饿感’。”
他曾在法国训练、比赛多年,被誉为“旅法剑客”,不仅技艺精湛,更对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切身体会,那段经历,既锤炼了他的剑术,也拓宽了他的视野。“在法国,我感受到艺术、哲学、历史的无处不在,那种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我,也让我意识到,体育之外,还有一片浩瀚的思想海洋等待我去遨游。”这种跨文化的体验,成为他日后决定求学的重要动因。
选择哥大,对他而言并非偶然。“哥大的学术声誉,尤其是其跨学科的研究氛围,非常吸引我,我希望能在一个人文社科底蕴深厚的地方,静下心来,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。”他坦言,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勇气,意味着要放下已有的光环,从零开始,面对全新的挑战。“但我觉得,人生不应该被单一的身份所定义,运动员的经历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但绝不是全部。”

剑道与书斋:相通的修炼
从日复一日的体能训练、战术分析,到如今挑灯夜读、撰写论文,费若秋如何适应这种巨大的转变?在他看来,击剑与学术研究看似分属动静两极,实则有着深层的精神共鸣。
“击剑讲究‘瞬间的决断’。”他解释道,“赛场上,电光火石之间,你需要观察、预判、决策、行动,这需要高度的专注、冷静的头脑和强大的心理素质。”他顿了顿,接着说,“而学术研究,尤其是人文学科,往往要求你长时间专注于一个复杂的问题,进行深入的思考、辨析和论证,这个过程看似缓慢,但同样需要那种极致的专注力、耐心和对细节的苛求,某种程度上,这是一种更持久、更内化的‘修炼’。”

他进一步分享道,击剑训练中培养的纪律性、目标感和抗压能力,在学习中同样受用。“面对厚厚的文献和复杂的理论,没有强大的自律和持之以恒的努力,是很难坚持下去的,以前训练时,一个动作要重复成千上万次才能形成肌肉记忆;现在读书,一个概念也需要反复琢磨、在不同语境下理解,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,这种‘板凳要坐十年冷’的精神,是相通的。”
他认为击剑这项源于欧洲古典传统的运动,本身就富含历史与文化内涵。“理解佩剑、花剑、重剑的不同风格和历史演变,某种程度上也是理解欧洲文化史的一部分,这为我现在学习西方政治思想、历史社会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感性的认知基础。”
哥大求学:在思想碰撞中重塑自我
谈及在哥大的学习生活,费若秋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像一块海绵一样,贪婪地吸收着新知,在课堂讨论、讲座沙龙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进行思想碰撞。
“这里的学术资源太丰富了。”他感慨道,“你可以听到顶尖学者的课程,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,图书馆的藏书更是浩如烟海,更重要的是,这里鼓励批判性思维,鼓励你挑战权威,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。”他提到,最初面对深奥的理论著作时也曾感到吃力,但正是运动员不服输的劲头推动他迎难而上。“我会花大量时间预习、复习,主动找教授和同学讨论,就像以前研究对手的录像一样,现在我是‘研究’文本和理论。”
跨文化背景使他能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,也带来了独特的交流优势。“无论是讨论欧洲一体化的问题,还是分析国际政治格局,我过去的经历——无论是在法国感受到的市井生活,还是在国际赛场上与各国运动员的交往——都提供了教科书无法给予的鲜活素材和切身体验。”
学业之外,他也积极融入校园生活,参加各类活动,甚至偶尔会指导学校的击剑爱好者社团。“运动是很好的社交媒介,让我结识了不同专业的朋友,和他们交流,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反哺了我的学术思考。”
未来展望:连接两种经验的桥梁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但又不失开放的心态,他并未完全割裂与体育的联系,反而在思考如何将学术所学与体育领域的经验相结合。
“我希望我的经历能说明,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可以有更多元化的延伸。”他表示,体育产业、体育管理、体育人文社科研究等领域,都非常需要既懂体育又有扎实学术背景的人才。“我可能会关注体育伦理、体育与国际关系、或者是体育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这类课题,运动员的视角和学术的训练,或许能让我在这些交叉领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探索。”
他特别提到,希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体育、文化交流的一座小小“桥梁”。“我在法国训练比赛,现在在美国求学,深刻体会到体育无国界,文化需要沟通,无论是通过学术研究,还是具体的实践工作,我都希望能促进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。”
启示:超越边界的人生可能
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不仅仅是一个优秀运动员的转型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勇气、求知欲和人生无限可能的生动注脚,他勇敢地走出了舒适区,挑战了社会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证明了卓越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延续和绽放。
他的经历启示我们,人生不应被简单地标签化或阶段化,运动生涯所培养的品质——专注、坚韧、善于合作、勇于拼搏——是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,可以在任何新的挑战中转化为优势,持续学习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,是丰富生命维度、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。
告别时,费若秋走向图书馆的方向,背影融入哥大古老建筑投下的光影中,从剑道上闪耀的金属交锋,到书斋里静谧的思想徜徉,他正以另一种方式,继续着对卓越的追求,他的道路证明,真正的精彩,在于敢于探索生命的不同可能,并勇敢地踏上那些“少有人走的路”,而这趟哥大求学之旅,无疑为他的人生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且意蕴深长的一笔。

发布评论